省園藝技術工作站提出園藝作物秋淋天氣災后生產管理技術指導意見
9月下旬以來,我省各地相繼出現持續強降雨天氣,引發洪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部分園藝作物田間積水嚴重,生產基地水毀、設施受損,對我省園藝作物生產和農民增收帶來嚴重不利影響。為把雨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搶時排澇,搶抓農時,科學應對,及時做好災后生產恢復,切實保障秋冬及來年蔬菜等重要農產品供應,省園藝站組織專家,研究提出如下雨澇災后生產管理技術指導意見:
一、設施蔬菜
(一)及時排除積水。對于設施棚體內存在積水的,及時疏通溝渠,迅速排除積水,有條件的可用排水泵快速抽出棚內積水,防止受淹時間過長造成棚體坍塌及蔬菜漚根的現象發生。
(二)加強田間管理。在排水后,及時清理田間病死植株和雜草,對蔬菜根部進行培土或立支架防倒伏,防止病菌感染,能采收的及時采收。天晴后,要及時拉開棚內風口,進行通風排濕,也可加用草木灰、干草、麥秸等吸濕降潮,并注意勤換,有條件的可以人工加溫降濕;針對低溫寡照天氣,有條件的適當補光增溫,調節好棚內溫濕度,防止作物徒長;雨后蔬菜根系活動弱,吸水吸肥能力差,應追施速效肥或葉面噴肥,防止早衰,提高植株抗性,盡快使蔬菜作物恢復長勢。
(三)及時防治病蟲害。強降雨寡照天氣,空氣濕度大,溫度忽高忽低,植株抵抗力弱,容易引發病蟲害,應設法降低棚室內的濕度,預防軟腐病、生理性漚根、霜霉病、疫霉病、根腐病發生。對已有發病趨勢和癥狀的菜田,噴灑兼治真菌和細菌性病害的保護性殺菌劑。長期水淹后土壤微生物數量大幅度減少,養分淋失較多,重新栽種蔬菜時要使用含微生物的肥料,并適當增施化學肥料,建議用枯草芽孢桿菌等微生物菌肥進行土壤處理,以增強蔬菜抗逆性,預防蔬菜根部病害發生。
(四)加固修復棚體。對于受損的溫室大棚,要及時修補、加固修復溫室大棚墻體、立柱,清理或更換棚膜,完善墻體防雨和室內外排灌系統,防止雨后棚體倒塌對蔬菜造成的次生傷害。整理好防雨設施,備好草簾、保溫被等保溫材料,做好設施蔬菜的防護保溫工作;對于受災嚴重的日光溫室要力爭在霜凍前完成修復或重建工作,以免影響冬春茬蔬菜的生產。
(五)合理安排下茬。對于秋延后的塑料大棚,若受損嚴重建議搶種一茬大青菜、生菜、小白菜、油麥菜等速生葉菜或果菜,并及時補苗。抓好秋冬蔬菜的育苗移栽和苗期管理等工作,促進植株健壯生長,確保秋冬蔬菜生產供應。
二、露地蔬菜
(一)及時排除積澇。持續降雨田間積水較多,雨停后及時抽水搶排、清溝疏渠,迅速排除田間積水,防止受淹時間過長或漬害發生。對已排出地表積水尚有水漬的菜田,每隔一定距離挖一條滲水溝,瀝出土壤蓄積的飽和水,防止漬害。
(二)做好田間管理。在排除積水后,要及時清理田間病死植株和雜草,防止病菌感染,對植株進行根部培土,巧施薄肥或葉面肥,提高植株抗性,盡快恢復作物長勢。及時搶收成熟的蔬菜,防止雨澇后蔬菜在田間損傷、腐爛。及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建議使用微生物菌肥進行土壤處理,預防蔬菜根部病害發生。
(三)合理安排下茬。對水淹時間過長的絕收田塊,要及時清理殘株雜苗,對植株殘體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資源化利用,減少病蟲基數,防止污染環境,為下茬作物栽培做好準備;對過水田塊進行土壤消毒,做到水退一處,搶種一處,力求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三、食用菌
(一)清水溝保安全。清理好生產場所的排水溝,保持排水順暢;同時做好菌菇棚頂部及周邊遮陽網、電線等設施的檢查及加固工作,防止菌菇棚倒塌,保證汛期用電安全。
(二)適時采摘菌菇。連續陰雨,棚內氣溫偏高,要適時采摘菌菇,及時銷售,暫時不能銷售的要進入低溫庫保存,以保證產品質量。
(三)及時轉移菌袋。雨后及時清除菇棚內積水,防止洪水浸泡菇床或菌棒(袋)。菇棚已受損或垮塌的,要及時轉移菌棒(袋),有條件的盡可能轉移到高處。
(四)修復倒塌菇棚。對因水災損壞倒塌的菌菇棚,要及時采取補救措施,盡快修補或重新搭建,避免災后高濕、高溫、通風不暢對食用菌生產造成二次危害。
(五)清理感染菌袋。利用雨停暫歇期,全面檢查菌袋,發現有爛袋、雜菌感染的必須馬上揀出,集中堆放,不要隨意丟棄,以免相互感染和污染環境。隨時將菇架上受水害浸泡而枯黃的死菇摘除,以避免死菇腐爛引發雜菌感染健康菌袋。
(六)消毒生產場所。洪水退泄后,要及時對生產場所進行消毒處理,預防病蟲害發生,并注意防治螨蟲類。對于無法修復的菌菇棚和無法補救的菌棒(袋),要及時清理并消毒生產場所,做好下一批生產的計劃和準備。
(七)菇棚通風降溫。雨澇災后,要密切注意棚內空氣狀況,加強通風換氣,降低棚內濕度。棚內空氣要保持新鮮,保證無霉氣,保證菇棚溫度不能過高,避免溫度過快上升導致死菇。
(八)新建生產場所選址。對洪水沖毀的設施基地,準備新建設的生產場所,應選擇在地勢較高,排灌方便的位置,建設好排水、引水、噴灌水等設施。菌菇棚建造要有利于溫濕度調控,通風順暢可控。
四、茶葉
(一)抓好受澇茶園搶排。受澇投產茶園要盡快組織勞力排除明水。對于平地、平畈茶園及時在茶園四周開挖圍溝,中間開挖中溝或廂溝排水,將地下水位降至1米以下,盡快降低土壤濕度和環境濕度,嚴防茶樹長時間浸泡引起死根爛根;對于抗澇能力弱的茶樹良種繁育基地和幼齡茶園,宜用水泵直接抽水,及時開溝排水,清溝排漬,減輕漬害、澇害的影響。
(二)抓好受損茶園搶修。抓緊修復水毀茶園道路、溝渠、泵站等農業基礎設施。對于茶樹良種繁育基地,重點是加快修復苗圃地噴灌設施及泵站、受損的棚室和遮蔭設施;.對山地、丘陵茶園要抓緊整修道路、溝渠和梯坎,疏通溝渠,保證水、路暢通,防止次生災害發生;對垮塌茶園,要迅速組織修復重建,盡快恢復園相;對嚴重水毀茶園,可視情況退茶還林,留待冬春季節栽樹,改做茶園生態用地。
(三)抓好災后茶園管理。一是加強樹體管理。災后及時清理茶園,對于洪水沖泡的茶園,盡快清除樹冠上的污泥雜物,保持樹冠清潔衛生;對于水打沙壓的茶園,盡快挖除堆積的泥土泥沙;對于幼齡茶園要扶正倒伏樹體,培土覆蓋根系,保護茶苗直立成活;對水淹時間過長、傷根嚴重、葉片出現明顯萎蔫癥狀的茶樹,在排水、清溝排漬、表土干燥后,用修建機進行重修建或深修建,減少茶樹枝葉水分蒸發和養分消耗,防止整株死亡;對露根、傷根的茶樹,及時培土,剪除帶泥沙的拖地枝和斷枝等枝條。其他受災茶樹及時修剪,以重新培養豐產樹冠。二是加強施肥管理。為促使茶樹生發新根,恢復樹勢,受災茶園要抓緊趁晴天淺耕除草,開溝施肥,溝深15厘米左右,施肥后及時覆土。肥料可選用腐熟有機肥和復合肥,投產茶園一般畝施100公斤有機肥和20~30公斤復合肥(可分2次施),1~3年生幼齡茶園一般畝施30~50公斤有機肥和10~20公斤復合肥(可分2次施)。三是加強病蟲害防治。噴施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2000倍液預防茶樹病害;加強對主要害蟲的預測預報,落實殺蟲燈、性誘劑和色板等綠色防控措施。
五、蠶桑
(一)全力搶排積水。受澇、受漬桑園應盡快開溝排澇,嚴防桑樹長時間浸泡引起的死根爛根,未受淹的地塊應及時挖好排水溝,田間溝、田頭溝要溝溝相通,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濾。
(二)做好樹體培扶。對歪斜、倒伏的樹體要扶正培土;不能扶正的倒伏桑樹,要從平地表面處剪伐,使其重新發芽養成樹形;樹干被泥土、流沙埋沒的要清挖,使樹干露出;根頸被沖刷外露的要培土壅根,以防樹根損傷。
(三)加強施肥管理。暴雨后桑園土壤養分已大量流失,尤其是氮肥、鉀肥等易于流失的桑樹主要營養成分流失,使桑園土壤營養嚴重不足,為盡快恢復桑樹生長生機,受災桑園要抓緊淺耕除草,開溝施肥,施肥后及時覆土。
(四)加強病蟲害防治。秋季雨澇后極易誘發蟲災,如桑螟、桑毛蟲、桑尺蠖、蝸牛、紅蜘蛛等都能對桑園構成災害性危害,各地要酌情及時全面地噴施藥劑,預防桑樹蟲害。
(五)做好桑葉儲備。在天氣好轉或降雨較小時期抓緊組織采葉,將雨水過多桑葉進行脫水處理,并足量儲存。采葉期間要做好安全防護措施,保障采葉人員人身安全。
(六)及時收儲養蠶設備。秋汛期間放置戶外的養蠶設施易受雨水浸泡,要及時將養蠶設備收儲室內,對已經損壞的要做好統計,在汛后根據生產需要盡快增添補充,避免影響蠶種生產。
六、其他特色產業
(一)中藥材。對于塊莖類的中藥材應當重視田間排水工作,及時疏通田間溝渠,開挖排水溝,疏通畦溝;并及時扶正倒伏的植株,清理葉片上殘留的淤泥,使植株盡快恢復生長;清理中藥材田塊的殘枝、落葉、植株下部老葉、黃葉及病葉,減少病菌感染。對于已經采收的中藥材要注重科學貯藏。除采用常規的防潮、防濕、防霉變、防蟲蛀、防鼠害以及控制貯藏倉庫的溫度、保持陰涼外,還應注意及時通風,進行分類及篩選,科學貯藏與管理。
(二)魔芋。當前秋雨連綿,土壤水分過多,對魔芋生長極為不利,應及時疏通水渠,排水防澇;做好適時適量追肥,并保證魔芋所需的光照以利于魔芋生長;加強魔芋地塊的管護,及時清除魔芋病株,采收倒苗植株的魔芋球莖;在采收時,可采用防護網、聲音、顏色等設施來防止野生動物對魔芋造成侵害。
(三)花卉。在發生強降雨后,對于已經淹了的花卉基地要及時進行開溝疏渠,排出積水,必要時挖深水溝,開啟排水設施進行強排,同時清除被水沖進來的雜草、枯枝以及死亡的動植物,防止病蟲害滋生。對于倒伏、枝干折斷及根系外漏等現象要及時進行扶正、掩埋等。受災后的養護也極為重要,可通過松土、肥水控制、遮陰和修剪來完成。
轉自: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官方網站